日子一晃,子孙满堂。 石天蛟 摄
提起自己结婚的往事,今年73岁的陈怀梅阿姨落泪了。“那是1969年6月28日,房子、酒席啥都没有。我寻思弄点布票买点布,结果没弄到布票。我和他在工厂宾馆住了一宿就算结婚了。看着现在的年轻人结婚,我真是羡慕。”陈怀梅的老伴王世金听着陈怀梅的诉说,说道:“那不就是那个时代吗,现在要娶你,咋也得好好办一下。”
10月10日,在二道区荣光街道吉通社区通用宿舍1栋,记者见到了这对老夫妻,还有一年老两口就要过金婚纪念日了。提起这些年他们经历的婚礼往事,老夫妻感慨非常多。
鸿雁传书两年
第一次见面就谈婚论嫁
王世金和陈怀梅的相识相恋很传奇。虽然老夫妻俩都是通化人,但两人在结婚前没有交集。王世金父母去世的早,18岁的时候就当兵去了黑龙江省。“我有个战友和陈怀梅是发小,看我不错,说要把陈怀梅介绍给我。当时没见过面,我那个战友就给我一个地址,让我写信。当兵训练之余也没啥事,我就想象着她的形象,写了一封信。结果她给我回信了,然后我俩就互相写信。现在想起来,这算是比较特殊的情书恋爱吧。”
素未谋面,两位年轻人通过书信交往了两年。1969年,王世金转业到通化市。当时武装部的干部问:“你准备去哪?”王世金的回答:“我就一个人,没地去。”出了武装部,按照信上的地址,王世金就背着行李去了陈怀梅家,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。不想第一次见面两人就定下了亲事。
“见到王世金以后,我的心咯噔一下,心想他咋来了呢。”虽然没有见过面,但两人见面后觉得似曾相识,是前世的缘分,没几句话,话语就落到了结婚上。“他到我家之后,给我家的震动挺大。我父亲和我说,‘有工作你俩就能结婚,没工作不行。’没几天,他分配到了通用机械厂,我俩的婚事就定下来了。”
没酒席 没房子
住一宿宾馆结婚了
两人确定婚事之后,就研究结婚,因为当时王世金刚刚转业,没有住房。两人没有婚礼,没有酒席,就是挨个亲戚家拜访了一圈之后,在工厂的宾馆住了一宿就算结婚了。
“在那个年代,一切都不是自己的,房子要靠单位分,东西要凭票买。寻思马上结婚了,弄点布票做一床新被,结果没弄到布票。”陈怀梅说,“后来我母亲给我做了一床被。
“结婚了,本以为能分套房。结果单位负责人说陈怀梅不是城镇户口,不给分。没办法我俩就在工厂的墙外花5元钱租了一个小房子。一住住了好多年。我们俩的大女儿就是在这个小房子出生的。后来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。”王世金说道。
时代变迁
各种票子都没了
1978年,改革开放开启了新时代。两人的生活一点点发生了变化。原先影响人民生活的各种各样的票子——布票、粮票等各种票子都没有了,房子也没有原先那样紧张了,工厂也给他们分了房子,房子问题解决了。“房子有了,可家里啥也没有呀。我岳父给我们夫妻俩用木头打了两个箱子,这就算是嫁妆。”
1989年,通用机械厂搬进了长春,老两口也和全厂的同事一起搬进了长春。在长春,他们有幸参与了单位最后一次分房,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两室房子。
改革开放之后,他们也经常参加同事的婚礼。“一开始婚礼还是很简朴的,结婚的给大家分点喜糖,参加婚礼的买个脸盆,送面镜子或者拿套床上用品就算随份子了。后来随着经济条件好了,结婚开始办酒席,买自行车、收录机、电视机等大件。再到后来,又是买房子,买冰箱洗衣机等。”王世金说。“我的孩子也越来越大了,我就开始盘算儿女的婚事。我们当年结婚那么寒酸,我不能让儿女结婚太差。”
一套两居室
北侧卧室是婚房
到了1997年,老两口的儿子结婚了。“那时候我家经济条件不太宽绰,一套房子也挺贵的,买不起。儿子婚事定下来之后,我们和儿子儿媳一商量,就决定我们一家人都住在一起。我们老两口住在南面朝阳的房子里,儿子儿媳在北面的卧室结婚。”陈怀梅说,当时有个插曲,一家人为了把婚房定为哪个卧室还进行了探讨。“儿子问了一嘴:‘我们结婚是用南屋还是北屋?’我们老两口没考虑别的,就是考虑房子面积问题,因为儿子上面还有个姐姐,过年过节回家还得住,如果在南屋结婚,北屋太小,女儿回来就没地方住了。在北屋结婚,女儿回来了还可以和我们老两口住在一起,儿子对这事也很理解。”
虽然没有自己的房子,儿子的婚礼还是比较不错的。“在儿子结婚之前,我们装修了房子。做了柜。儿媳妇过门,我也买了首饰,还找酒店摆了酒席。亲朋好友都来了,儿子的婚礼不算奢华,花了4万多元,挺富足的。”
过了二十多年,儿子儿媳已经搬走了,老两口带着记者参观了当年儿子结婚的房间,墙上还挂着儿子儿媳的结婚照。“过年过节,他们还回来,还在这屋住。我怕床脏,蒙上了一层凉席。”
一家人有了两套房
幸福的故事在继续
说起儿女,老两口非常欣慰。他们都过的不错,女儿出嫁了,现在在做服装生意。“现在市场经济了,不像当年,买啥都要票。女儿在长春站前商圈卖衣服,进货渠道也多,她挑衣服挑的狠,什么样式好看,就进什么货,然后自己穿,别人看着好看就买。”陈怀梅说起女儿,感到很自豪。
“儿子现在也在通用机械厂上班。结婚没有房子,我们在一起住了十几年。后来大家经济条件好了,我们老两口出个首付,儿子继续交贷款,买了一套离工厂近的房子。四十多年的光景。我们老两口一套房,儿子一套房。现在,只要能吃辛苦,就能买房。这就是社会的进步。”王世金提起一家人住房的变迁感到非常幸福。